腸病毒
腸病毒群屬小RNA 病毒(Picornavirus,大小約20-30 nm),以血清分類,可再區分為六十多種病毒,分別為A型克沙奇病毒(Group A coxsackieviruses, serotype 1-22, 24) 及B型克沙奇病毒(Group B coxsackieviruses, serotype 1-6)、伊科病毒(Echoviruses, serotypes 1-9, 11-21, 24-27, 29-33)、腸病毒(Enterovirus, serotype 68-71) 、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 serotypes 1-3) 等。
這群RNA病毒雖名為腸病毒,但它很少引起腸胃道症狀,但全被命名為「腸」病毒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病毒具有在人體長期繁殖的特性,其他特性還包括,可耐酸、抗膽汁,室溫下可存活數天;
人類為唯一宿主,感染腸病毒潛伏期平均約3-5天,在出現症狀前2~3天到症狀出現後1~2週都可從呼吸道、口腔分泌物排出病毒﹔在數月後糞便仍有病毒存在還具有感染力,病人在發病前數天已具有傳染力,在發病後7天之內傳染力最強。在人類的呼吸道持續生存約1-3週的時間;則在腸胃道可以存活更長達3-8 週之久,經由糞口或飛沫為主要傳染途徑,在溫暖天氣下非常活潑,亞熱帶地區的台灣一年四季,皆有腸病毒的發生,流行的高峰期為春夏季,每年之的四月到七月(根據衛生署資料統計顯示,台灣每年5月到6月、9月到10月,都是腸病毒的好發季節)。
在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成年人或年齡較大的幼童 ),並不會產生明顯的症狀,甚至沒有症狀,如有症狀,最常見是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因此常常被忽略而又藉機傳染給嬰幼兒。自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時,為人父母所恐慌之腸病毒為『71型』,當年造成兒童致命高達78名,因此大家才慢慢認識這一大群之腸病毒。大多數的腸病毒感染只有少部份有併發症的,甚至有高達五至八成的患者是不會有特殊症狀,其手足口病與泡疹性咽峽炎則是腸病毒的最常見病徵。
臨床症狀
1.發燒:腸病毒感染是兒童發燒常見的病因。發燒是主要症狀,其他如不安、無力、食慾不佳、嘔吐、腹瀉、出疹、咳嗽等也可出現,通常在數日內康復。
2.無菌性腦膜炎:常由 B型克沙奇病毒及伊科病毒感染造成。潛伏期3-6天,會出現煩躁不安、疲倦無力、頭痛、怕光等。
3.病毒性腦炎:大部份由A型克沙奇病毒感染造成。
4.脊髓炎:大部份由小兒麻痺病毒與腸病毒71型感染。
5.心肌炎:1/3以上的心肌炎病患是由B型克沙奇病毒造成,致命率較高。初期類似上呼吸道感染,除發燒、倦怠、肌肉疼痛外,還有微喘、呼吸困難、甚至心悸等現象產生。
6.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大部份由腸病毒 70型、A24型克沙奇病毒感染造成。
7.新生兒感染:常見是伊科病毒及B型克沙奇病毒感染造成,各種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3歲以下的嬰幼兒為高危險群,併發症發生率亦較高。
8.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腸病毒的症狀多以泡疹性咽狹炎及手口足症為主,其中腸病毒71型的疹子較小需仔細觀之,疹子大多不癢不會結痂。
◎手足口病:咽頭有水泡及口腔也會有潰瘍,其手掌、腳掌、臀部或膝蓋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頂端會有些小水泡,病情大約7-10天,大部分會自行痊癒痊癒後,仍須持續觀察1-2星期。
◎泡疹性咽峽炎:軟顎上有白色潰瘍,會導致嬰幼兒食慾不振、發燒、流口水。大多會發高燒,特點是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較大的患孩通常會主訴喉嚨疼痛,小小孩則拒食。
腸病毒目前尚無特殊治療藥物,僅能症狀治療,但須小心併發症之發生
1. 中耳炎:高燒不退(三天以上)、耳朵極癢與疼痛(小朋友可能會有挖耳朵動作)。
2. 肺炎:高燒不退又伴隨咳嗽加劇、食慾減退、呼吸急促
3. 鼻竇炎:黃綠色的濃綢鼻涕,又伴隨咳嗽、鼻塞、發燒等症狀。
4. 腦膜炎:頸部僵硬、嚴重頭疼、嘔吐、怕光、意識不清。
預防
以下提供幾個減少腸病毒入侵的方法:。
濕:在水龍頭下把手部徹底沖濕。
搓:肥皂在手心手背搓揉20秒。
兩手掌心互相磨擦。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作拉手姿勢以磨擦手指尖。
沖:用清水將手上泡沫沖淨。
捧:雙手捧水,沖洗水龍頭處,再關掉水龍頭。
擦:以乾淨擦手布或紙巾,將手部擦乾。
以上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