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 與我相生 未必相剋
雖目前世界先進各國對電磁波有其建議值,但在建議值內對個人所產生的影響卻是爭議不休,尤以累積性最具爭議,大家都方便的使用行動電話,卻對行動電話基地台電磁波所產生的影響爭議不休..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專頁
http://www.wretch.cc/blog/tepu&category_id=1928059
諸如此類..
雖然 專頁上的事件不一定與您的觀念相同,
但我們肯定的是 越來越多人重視電磁波污染的事實..
說了這麼多(上網搜到的會更多..)我們能為您做什麼?
以我們超過五年的實驗室經歷所,
告訴您正確的電磁波知識..
以James Clerk Maxwell(麥克斯韋:電磁學鼻祖)為師
搭配使用德國進口的精密儀器、探測儀幫助您瞭解所處的環境,
以我們豐富的防護規劃及施工經驗,
使用多種進口之複合材料解決您長期的困擾..
經驗告訴我們:
電磁波不是洪水猛獸,不必逢電磁波就害怕!
我們所要瞭解的是 該如何面對電磁波,
因為 它是我們文明的象徵..與我們相生相息..
如您有這方面的困擾,請與我們聯繫!
電磁波有害?我們生活中充滿電磁波…
隨著科技進步、文明的生活處處都是3C電子商品,都需用到”電”,目前生產事業之工廠更是用電大戶,故各先進國家對電磁波的污染都已訂定相關的建議值,且有越行越嚴的趨勢:
家電之磁場含量,單位毫高斯(資料來源:英國國家輻射保護局NRPB)
相距 |
3公分 |
1公尺 |
|
電 視 |
25 ~500 |
0.1 ~ 1.5 |
|
微波爐 |
750 ~ 2,000 |
2.5 ~ 6.0 |
|
吹風機 |
60 ~ 20,000 |
0.1 ~ 3.0 |
|
冰 箱 |
5 ~ 17 |
< 0.1 |
|
電鬍刀 |
150 ~ 15,000 |
0.1 ~ 3.0 |
|
洗衣機 |
8 ~ 500 |
0.1 ~ 1.5 |
|
吸塵器 |
2,000 ~ 8,000 |
1.3 ~ 20 |
|
檯 燈 |
400 ~ 4,000 |
0.2 ~ 2.5 |
先進國家對於50/60Hz電場、磁場限制之推薦值
文明的生活無法不使用電化製品,由以上推薦值可知,使用家電盡可能依裝置所產生電磁波之強弱維持適當的距離,例如電風扇擺設請盡選擇在扇葉後方無人之處,因電風扇後方之低頻電磁波可達數百毫高斯,微波爐使用時正面盡可能不要有人員,不使用微波爐時請將插頭拔除等,職業場所裡請盡可能的要求不要長期在高暴露的場合工作等,藉由養成優良的習慣可免除許多不必要的暴露場合。
電磁波有害?再看 游離輻射 與 非游離輻射…
電磁波為何有害?如想理解這個問題就需從 游離輻射 與非游離輻射 的方向去瞭解,我們先來瞭解何謂 “游離”
游離作用
宇宙萬物都是由原子形成,包含你與我。原子由原子核及外圍環繞的電子組成;而原子核對外圍電子具有束縛能,牽引對方不使逸出正常運行的軌道,但當電子自外界獲得的能量大於原子核對該電子的束縛能量,則該電子會脫離原子而射出使原先呈中性的原子,變成一帶正電,一帶負電的離子對。此種作用過程,即稱為「游離」。若自外界獲得的能量不足,僅能造成電子在原位置振動,則稱之為「激發」。而僅促成激發的輻射,或因能量過低,不足以造成任何反應的輻射,統稱之為「非游離輻射」。
游離輻射的標誌(看到大家都會知道有害!)
非游離輻射的標誌
簡單的形容是好像在打撞球一樣,打出去的球力道強則可以改變球桌上的球的位置,如果換成小彈珠來打撞球時可能只是讓桌面的球動一下下..甚至不會改變原來的位置。
換做真實世界,能量微小的無線電波如家用的無線基地台就屬非游離輻射,但在大功率的無線電波如軍用雷達在運作時運作區域就充滿高功率的無線電波,因為它的能量足以探測幾百公里外的空中目標,在無防護的狀態下對人體有害,一定要有防護裝備或退避至安全區域。
電磁波有害?先瞭解電磁波…
其實要探討有沒有害處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的瞭解一下何謂電磁波.
(以下資料大部份取材自維基百科與亓允中先生的網頁後加以簡化成大眾能瞭解的敘述方式)
電磁波(又稱電磁輻射)是由同相振盪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移動,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不需要依靠介質傳播,各種電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為光速。例如紅色光也是電磁波的一種,它的波常是約介於650~700奈米。
電磁波譜
按照波長長短,從長波開始,電磁波可以分類為電能、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 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等..
下圖是翻譯成中文的圖..
19世紀末,義大利人馬可尼和俄國人波波夫同在1895年進行了無線電通信試驗。在此後的100年間,從3KHz直到3000GHz頻譜被認識、開發和逐步利用。目前國際上根據不同的傳播特性,不同的使用業務,對整個無線電頻譜進行劃分,共分9段:
300Hz 以下 => ELF (Eltremely low frequency, 極低頻)
300Hz~3kHz => SLF (Super low frequency, 超低頻)
3kHz~30kHz => VLF (Super low frequency, 特低頻)
30kHz~300kHz => LF (Low frequency, 低頻)
300kHz~3MHz => MF (Medium frequency, 中頻)
3MHz~30MHz => HF (High frequency, 高頻)
30MHz~300MHz => VHF (Very High frequency,很高頻)
300MHz~3GHz => UHF (Ultra High frequency, 特高頻)
3GHz~30GHz => SHF (Super High frequency, 超高頻)
30GHz~300GHz => EHF (Extremely High frequency, 極高頻)